(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4月17日报道:共青团上海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今年的大会主题是“青春上海 奋斗有我”。喜迎团代会的日子里,今天让我们走近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杨孟平,听听他返乡劝学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
从班级垫底到名列前茅,从没接触过电脑到保送人工智能硕博连读,从走出大山到再次回到大山……“95后”的杨孟平一路克服了许多困难,也收获了许多感动。
“我出生在四川省大凉山的贫困农村,在那里由于山路崎岖漫长,设施简陋落后等各种原因,很多人早早辍学。但我一直喜爱读书,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虽然身在大山中,杨孟平依靠自己刻苦好学的求知精神,于2015年成功通过学校励志计划来到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又获得了免试直升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格。
上海求学的日子里,除了校园里的浓厚学术氛围,校园外繁华的都市景象让杨孟平在心中许下了改变家乡、建设家乡的心愿。“我深刻地认识到,家乡迫切需要改变,家乡还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来自大山的孩子,需要有人担起责任,鼓励他们坚持学业,走出大山。”
从2015年大一开始,杨孟平每年回乡进行扶智劝学的社会实践。他自发组织周围同学进行回访,用自己的求学经历来告诉大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走出大山。2018年,在团委的关心指导下,宣传部、学工部的推荐下,杨孟平的劝学归途受新华社全程直播,三天三夜累计300万余人次观看,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2019年,杨孟平带领学校“心灯”实践团队,一行12名本硕博成员提供从理论到技术的支持,带着VR一体机、无人机、智能车等先进设备,跨越2220公里,攀爬2500多级悬崖村钢梯,通过8门科技课程的覆盖,以科技为“芯”,照亮孩子们心中的那一盏灯。
劝学路上,很多孩子给杨孟平留下深刻印象。“收获知识,收获科学!”一位小朋友曾写下这样的字条,“纸后面的印子格外突出。”还有一次,杨孟平遇见两个在家用烧过的木炭学写名字的小朋友,那份求知欲令他分外感动。
七年的时间里,杨孟平走过7个村庄,深入十余所学校,累计影响了2000多名学生,先后鼓励20余名辍学学生回到校园继续读书。2018年,杨孟平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0年,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面对荣誉嘉奖,杨孟平表示:“我深知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我希望家乡的孩子们在我的帮助下,能够形成一股改变自己同时影响他人的力量,并让这种精神一直延续下去。
“劝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更加坚定了我投身科研报国热情,下定决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硕博期间,杨孟平始终牢记科研报国的决心和使命,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积极探索,不断钻研,以专业第一的排名获得各类奖学金,并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均为专业首次有学生发表,目前已第一作者完成论文7篇,录用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 “知识无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更新日益迅速,而家乡的信息科学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杨孟平表示,自己将不断努力,学成后,继续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大山学子,杨孟平坚信“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对未来他这样期待:“我将继续以学识助力乡村振兴,用行动建设美丽家乡,把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在学习上,落实到工作生活中,不忘科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将爱国精神转化为爱国之行、报国之志,为祖国和家乡发光发热。”